您的位置: 首页 >系部>集训部>名师工作>详细内容

名师工作

三尺烛火照山河 卅载耕耘绽芳华


——海安中专高考集训部王忠琴的教育人生

清晨五点的台灯下,一双手正在翻阅成糜的笔记本上细细勾画。指节因常年握笔微微变形,却在批注"李清照词选"时显出别样温柔。这是五十多岁王忠琴老师的日常——在大多数人已经躺平坐等退休的年纪,这位海安中专高考集训部的语文教师,依然保持着三十年如一日的习惯:在晨光熹微中,为即将醒来的校园准备知识的盛宴。

7cd46efd6e7044e7a057235da6891ab3.jpeg

春风化雨:在文言字句间书写力量

王老师的课本会说话!”翻开王忠琴老师的备课本,工整的楷体字里藏着教育智慧:每份教案都有三色批注,黑色骨架勾勒知识脉络,蓝色批注记录着每个少年独特的学习密码,而那一抹跃动的朱红,总在关键处写着:此处应有孩子们的见解”,学生们争相传阅她独创的三色教案

349ff46e6132441bbaefbe4313712c0b.jpeg

这位满眼笑意的女教师,用绣花针般的细腻重构了语文课堂。在《劝学》课堂上,她会特意留白十分钟,让学生讨论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‌;讲解《红楼梦》时,她喜欢把最后一排羞涩的女孩请到讲台,让她们演绎探春理家的智慧锋芒。

山海有情:跨三千里点亮孩子的眼睛

a7e3a50598a34fffbab2d9a0fe688d32.jpeg

王忠琴老师的教育足迹不仅留在海安,还深入偏远山区。多年前,她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,主动响应号召,前往云南宁蒗支教。面对山区条件苦,女教师吃不消的劝阻,她只是默默打包了三十八本粉红色日记——那是她为宁蒗女孩特别准备的成长手札。

6c4a69d52f3d4130a91a87401e701a63.jpeg

教育不该有地理界限。在宁蒗,她用手帕擦去孩子们课本上的积尘,用三个月时间翻山越岭家访,手绘出38个学生的成长地图王老师让海安的同事帮忙购买书籍寄到大山,从此教室里多了个星光读书角,彝族孩子们在这里第一次读到了《简爱》《呼兰河传》。面对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的问题,她自创双语阶梯教学法,把彝语谚语与唐诗宋词对照讲解。当火把节遇上《诗经》,当口弦琴对话《琵琶行》,传统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绽放异彩。毕业季来临时,一位女孩在日记本上写道:王老师,我想成为您这样的蒲公英,把汉字种在更多兄弟姐妹的心田。

 

信仰传承:以女性智慧缔造教育星河

在青年教师眼中,王老师的办公桌是24小时开放的资源库。那些泛黄的剪报本,记录着从1998年至今的职教高考命题趋势;那些标注密密麻麻的复习讲义,见证着从手刻蜡纸到AI组卷的技术变迁。

王老师的三件宝海安中专高考集训部口口相传:永远装满文具的应急锦囊,记录每个学生生日的星光台历,随身携带的心灵话簿。在她的引领下,青蓝工程结对教师中人获评教学能手教坛新秀、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

0188df22dbd94a8995d08c84c9facc29.jpeg

教育的春风永远不会老去,因为总有倔强的种子在石缝中生长,总有温柔的力量让群山回响。从青丝到白发,这位仍在教学一线耕耘的教师,正用毕生心血诠释着"大先生"的精神内涵,当无数个"她"携手前行,教育的微光终将汇成璀璨星河。

 

终审:张伟丽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