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优秀校友】海安中专(双楼校区)优秀毕业生孙进军
奋斗并快乐着
——记海安中专(双楼校区)毕业生孙进军
眼前这位对事业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,正是2002年从我校电子专业走出的一名毕业生,如今已是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“南京质量报告”栏目的一名优秀记者,他的名字叫孙进军。
工作以来,孙进军凭着自身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,几乎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,他的多篇采访调查相继被《南京晨报》《南京广播电视报》等报纸转载,其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领导的赞赏和青睐。对此,他只是谦逊一笑:“我应该感谢母校(原海安双楼职业中学),如果没有母校老师们的谆谆教诲,我也不会有今天。”
回想三年职中生活,孙进军动情地说:“母校的一草一木,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。尽管在人生的旅途中,‘双职’的日子只是短暂的瞬间,但是,校训‘文明勤勉,求真敬业’这八个大字已在我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,我把‘双职’精神带入了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而母校老师曾经的谆谆教诲,则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。”
1999年9月,孙进军来到海安双楼职业中学电子专业学习。当时他心中的一个坚定信念,就是三年后要考取东南大学。为了这一既定目标,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。一方面,他苦修文化,时刻发挥班级学习委员的表率作用;一方面,他苦练技能,在校动手发明的“自动控时水龙头”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大赛上获得优秀奖。由于品学兼优,孙进军多次获得校“三好学生”“优秀共青团员”等光荣称号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讲,“这些不仅仅是荣誉,更是学校领导、老师对我的肯定,也是对我的激励。它们使我变成一个乐观自信、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,是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。”
2002年6月14日,一个令孙进军终生难忘的日子。带着众多亲友的殷切期望,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他走进了对口高考的考场。然而,事与愿违,他最终却以641分的考分与心中梦寐以求的大学擦肩而过,仅考取了南京另一所不知名的本科院校——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编导专业。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他的心都快碎了,觉得十年寒窗下来还是辜负了自己和很多人。“别气馁,虽然不是理想中的学校,但这个专业还是有前途的,不要放弃!”当年班主任夏军老师一句朴实的话,犹如一盏明灯,亮在岔道的前方,使他在跌倒时有勇气爬起,指引他继续前行。
背着简单的行囊,孙进军又开始了他的四年大学生涯。在校期间,他在学好文化理论课的同时,积极参加各种活动,并利用寒暑假时间,自找相关媒体单位实习。每次实习,他都跟在老师后面认真学习,勤记录多操作,苦活累活抢着干。孙进军深知,对于他这样从职业高中走出来的学生来说,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,必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,而且当时的就业压力,也让他明白只有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,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。“苦耕春前片片土,笑采秋后粒粒珠”,耕耘过后,方有收获。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和拼劲,在他大学没毕业时,就得到了实习单位——江苏电视台城市生活频道——领导和老师的认可。
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脚踏实地、勤奋拼搏的有志者。就在孙进军毕业之际,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一个新栏目正在改版,领导赶紧将他推荐到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。从此,孙进军便成了一名电视记者。“十年寒窗苦,今朝凌云志。”走出校门不是一个终点,而是一个起点;工作不是轻松、闲适、安逸生活的开始,而是一种更需要自主、自律、自强生活的开端。意识到这一点,孙进军对眼前拥有的机会倍加珍惜,他决定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一直以来关心和帮助他的人。在日常工作中,他不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,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,同时严格要求自己,时刻分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。每次在外采访时,无论对象是谁,他都用心与他们交流;哪怕刮风下雨,他都奔赴第一线;就算地方再偏再远,他都不辞辛劳…… 努力而出色的工作,赢得了领导的频频表扬。
甜美的果实需要汗水为之浇灌,美丽的青春需要奋斗为其着色。“我的路还很漫长,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,唯有努力、拼搏、奋斗,梦想才能实现,人生才会辉煌。”回首过往的点点滴滴,孙进军不无感触地说。
的确,成才就是追求的跋涉,成人就是求索的历程,只有经历过了苦难的磨练,人生才能逐步走向成熟,走向完美,才能让生命无悔,让年华无愧!
我们衷心地祝愿进军以后的人生路一路顺风,遍地锦绣!